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消费者购买力也逐步提升,伴随而来的生活垃圾排放速度也大大提升。垃圾的产生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活垃圾问题。面对社会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大,自然资源稀缺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使其作为一种资源有效地进入城市循环系统,就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在我国,居民生活垃圾可分为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由于本文系对南京市垃圾分类的研究,暂且仅考虑城市垃圾的范畴。邹洪伟、何丽丽(2016)指出,城市垃圾具有占用土地、严重污染土壤、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严重污染空气、传播疾病这五大类危害[1]。南京系处长江流域,若不处理好垃圾问题,对长江及其生物,进一步对南京城市居民,乃至东海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模逐渐增大,人口密度也随之提高,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8年,南京市人口已达到843.62万人[2]。南京市垃圾处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的资源,如何有效地使垃圾废物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南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主要以末端处理为主,而末端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前段处理影响,所以为避免出现类似于早在八十年代出现的北京市垃圾围城现象,对南京市垃圾分类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并与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稀缺,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中国各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逐渐成为最优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环境科学(2011)指出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与此同时,刘晶昊(2017)指出垃圾分类的意义还有如下四种:第一,生活垃圾中含有部分材料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从生活垃圾中回收材料,比从自然界获取更便宜、更经济。第二,将可堆肥垃圾或可焚烧垃圾单独分出来,有利于后端堆肥设施和焚烧设施的稳定处理。第三,在源头分流出一些材料,可以减少剩余需要清运和填埋的垃圾量,不仅可以节省清运费用和处理费用,还能节省填埋库容、延长填埋场使用年限。第四,能将将一些有毒有害废物分离出来,对整个环境和社会具有较大的贡献[4]。 另外就南京市本目前现状来看,周昱辰等(2018)指出,现在南京市基本消除了污染严重、环保隐患大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转由垃圾焚烧和餐厨垃圾生化两种相对之下稍显环保的方式取代,但是,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特别大,这两类处理方式日接纳能力不能与实际状况相匹配,加上南京市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可以缓解南京市垃圾处理和城市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危机,又能有效降低垃圾填埋处理比率,并加大垃圾的资源回收率[5]。因此本文以南京市即将采取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为原假设,拟对南京市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在理论研究与现实规划上为南京市制定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供相关参考建议。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拟采用网上调查法搜集生活垃圾及其占比的数据,并通过扇形图直观呈现。从公共物品资源配置与公众对垃圾分类行为的评价角度,对生活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公共物品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研究南京市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从而给出相对应的意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南京市各类居民生活垃圾占比。不解决这个问题,无法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无法客观研究最科学的处理办法。2、对南京市现用生活垃圾处理体制进行分析。处理好这个问题,是能否给出适当建议的关键。3、居民参与度调查。如果大众参与度不高,那么政策将不易推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也将没有意义。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介绍写作原由及意义;第二部分:陈列并分析所要探究的问题;第三部分:就问题的分析结果给出建议;第四部分,调研并分析建议的可行度;第五部分做出总结。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就具体针对南京市垃圾方面的研究虽有但是并不深入,大多是针对垃圾生产问题而言的。关于垃圾处理或者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研究,相较而言是针对其他城市。值得借鉴但是并不权威。 比如,高小杰等(2016)指出,目前南京生活垃圾处理侧重于垃圾末端处理,属于垃圾“产生多少、清运多少、处理多少”的传统的垃圾管理思想,管理对象是垃圾。实质上,导致垃圾产生量剧增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经济、生活模式。因此,必须变革这种不可持续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或减少垃圾产生,缓解末端处理设施的压力[6]。周婷婷等建议:(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2)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3)重视生活垃圾处理中的环保问题[7]。仅仅分析垃圾变多的原因,并没有给出如何处理已经变多的垃圾的办法。 一些相对而言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也仅仅是针对于其他城市。裴成虎(2003)指出,北京市的垃圾管理十分被动,这就是说生活垃圾处理只重视“后端”而轻视“前端”,具体表现为生活垃圾在源头上没有分类,运输环节以混合运输为主,处理以填埋为主等问题严重,因此需要改革北京市的垃圾收运及处理体制[8]。邓俊(2003)则认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主要包括垃圾处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缺失,政府环卫部门对垃圾分类收运环节对待消极等[9]。刘竞(2006)认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过于后端化,垃圾处理的公众参与度不够,环卫体制不利于环卫市场化,农村环卫水平落后于城镇水平,环卫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10]。 此外,有些学者对垃圾分类评价与垃圾分类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比如曲哓燕(2009)等建立了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评价标体系,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评价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最后得出结论:(1)垃圾分类收集率的重要性最高(2)垃圾分类运输车配置问题最严重[11]。冯忠静(2006)通过对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填埋和混合收集与填埋各种成本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垃圾分类回收不仅可以简化垃圾收运程序、降低成本,而且还有利于对垃圾最终处理进行简化,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12]。这一部分学者的详细研究与深入调查,对于进行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研究提供广泛的研究角度,为对于南京市的垃圾处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内,国外的垃圾分类方面的相关资料更为详细与完备。但是由于经纬度的差异,国情不同,居民文化差异等原因的影响,国外的文献虽能提供意见但是相对而言反而显得片面。 我国的部分学者对国外的垃圾处理办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为我国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建议。李冠群等(2018)指出,在伦敦、东京等城市中,政府主要起引导作用,不同主体间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国外多个城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的策略以实现垃圾减量化。并建议,通过政府、企业、公众三元互动的处理体系实现垃圾综合处理,从源头入手,将垃圾减量化作为垃圾处理的核心工程,以分类促回收,将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基础工程,注重宣传教育,促进全民参与垃圾处理,着力推进技术研发,力争实现垃圾末端处理无害化[13]。申超玲(2018)等进行了类似的论述,却给出了较为创新的建议:借助经济手段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14]。目前我国总体经济情况良好,这一方法确实可行。另外,霍玉蓉,李儆兰等(2019)在对欧洲各国垃圾分类处理办法进行过分析之后,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给出了建议:处理好生活垃圾一定要做到法制、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相结合[15]。 总体看来国外的研究相对而言更加详细,但是就南京市而言显得太过片面;国内的研究虽环境上更贴合,但是又显得太过粗略。因此对与南京市生活垃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确定选题; 2.2022年12月前——完成提纲设计;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权威数据,整合数据分类。 3.2022年12月至2022年3月——分析数据、研究体系,得出相关结论,给出意见,做出相关总结,完成初稿; 4.2022年3月之2022年5月——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2022年5月22日前——完成答辩 |
5.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危害及处理对策[J].邹洪伟,何丽丽.科技经济导刊,2016(30):103. [2] 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京日报.2019-04-01. [3] 垃圾分类处理有哪些好处?[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09):1540. [4] 生活垃圾分类的本质是精细化[J].刘晶昊.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2):25. [5] 关于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研究[J].周昱辰,马一鸣,马泽锴,卢庆.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1):22-23. [6] 南京市“十三五”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高小杰,陈森,李婧.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3):96-98. [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周婷婷,林少华,陈忠钰.广东化工,2015,42(12):146-147. [8]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对策及研究[J].裴成虎.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5.NO.2. [9] 北京垃圾分类收集剖析[J].邓俊.建设科技.2003.NO.11. [10] 北京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研究[J].刘竞.2006.Vol.14 .No.1. [11]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问题诊断[J].曲哓燕,杨蕾,李振山.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5. Vol.31 NO.5. [12] 我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冯思静,马云东,2006,No.1. [13] 科学处理垃圾 建设美丽城市——国外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研究之一[J].李冠群.当代世界,2018(08):76-78. [14] 论国外垃圾处理对我国的借鉴[J]. 申超玲.住宅与房地产,2018(15):223. [15] 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研究[J]. 霍玉蓉,李儆兰.新西部,2019(20):70-71.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