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是世界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大国。
但我国长期实行的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一方面使得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未满足状态,城乡经济出现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在造成我国整体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城乡居民之间又在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等众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一方面使得城乡两个市场在相当程度上的有效需求不再具有互补性和承接性。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具体措施的实施给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大大增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本研究的难点、创新及不足
2、利用南京市统计局及各乡镇调查员的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对比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8220;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8221; 经济学家拉姆泽(Ramsey)采用变分法来研究消费者跨时消费的最优行为而建立的第一个效用最优化增长模型。20 世纪 50 年代,索洛和斯旺建立了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假定经济社会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是通过投入一点数量的资本、劳动和知识来生产一定数量的社会总产品,即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并且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改进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存在的生产技术性假设,有效解决了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不稳定的难题。
从国内经济理论研究来看,以消费与经济增长为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居民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徐凤、金克琴认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净出口,导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滑,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直接,效果也最为明显。胡雪梅、李慧欣认为农民的生产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有单向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对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增长的作用较弱。葛志才认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又反过来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孙克强、王树华认为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长过慢。二是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长三角地区居民储蓄明显偏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08.01-2022.10.01 检索阅读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完成文献综述,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22.11.01-2022.01.15根据文献阅读和研究,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翻译外文文献;
5. 参考文献
[1]徐凤、金克琴.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张东辉、司志斌.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来之中国农村的证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3]胡雪梅、李慧欣. 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