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语境下法治新闻转型研究——以《法治日报》要闻版(2017-2021)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2 11:44: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事业形成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多生产主题、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发展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业态,如何在新时代中国内外局势情况深度演进变化的背景下实现新闻报道相关工作转型,一直都是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一时期,我国法制新闻报道也适时进行着深刻的转型变化,从法制新闻到法治新闻,作为该转型过程中一个显著标志,其所反映的不只是简单的报道风格、形式等微观操作方面的变化,其背后也体现着自全面依法治国写入党章后,全面依法治国相关建设的推进情况在新闻报道方面的诸多变化。

本研究选择在这段时期内转型情况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权威性的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得出新闻框架的变化情况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表现情况,从而归纳得出全面依法治国语境下我国法治新闻转型情况,便于对法治新闻转型现状情况进行直观的观察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指导相关的法治类新闻媒体进行内容表达转型,对法治报道等进行转型工作提供现实案例参考,有助于理解法治报道转型当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重要角度,但要提前说明,新闻框架变化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是本研究的侧重点,这些新闻框架的具体成因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暂时无法回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研究以近年来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推进情况为背景,聚焦这一期间中国法治新闻报道在主题、立场、修辞等方面的变化,以讨论在全面依法治国语境下法治新闻转型情况,研究以 2017 年至 2021年五年中《法治日报》要闻版法制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法治新闻的本质和语境变化,运用社会学分层抽样方法,采取新闻框架分析的思路,在对包括戈夫曼、塔奇曼等学者对框架理论的观点进行讨论后,选择臧国仁、陈阳基等所提出和发展的三层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研究分析的主要逻辑,试图构建每年法治新闻框架并予以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得出全面依法治国语境下我国法治新闻转型情况。 本研究借鉴吉特林等人的说法,将框架定义为新闻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某种模式化的表达方式, 而臧国仁和陈阳基对新闻框架的分层认知概念,与本研究对象法治新闻报道的新闻框架内容形式上存在契合,主要是针对微观层面的语言修辞语气、中观宏观层面的主题立场而言,本研究所指的“框架”是多篇法治新闻报道当中呈现出的相同或相似的某种(些)视角或表达方式。为此,本研究将以《法治日报》要闻版为例,对 2017 年 10 月“全面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党章后五年内该版法治新闻报道进行分层抽样汇总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合分析分别获得五年的法治新闻报道的框架。必须要指明,本研究属于媒介内容研究,主要探讨新语境下法治新闻报道在时间尺度上先后存在哪些框架?这些框架相比较下具有那些不同和特点?而这种新闻框架变化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是本研究的侧重点,这些新闻框架的具体成因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暂时无法回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闻报道转型研究一直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学界业界出现过诸多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法制新闻报道转型研究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变化发展的环境下,胡晓晴(2020)等人对依法治国视阈下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问题进行探究,而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早期李立景(2009)等人对犯罪行为娱乐化情况的批判,娱乐化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不可回避的趋势,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近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制新闻报道发生了从“法制新闻”到“法治新闻”的变化,从报道风格、受众定位、态度主题等多方面进行转型,该情况引发学界业界的广泛讨论,记者池泽梅(2021)从操作方面提出看法,党德强(2021)从法律语言和内涵方面进行分析,肖薇(2020)将伦理语用学的视角引入研究等,新的思考角度和学科理论为法治新闻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质性分析,即使偶有从业者从操作方面提出的观点,整体来看缺乏量化数据的现实支撑;而国外相关或类似课题研究,则由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所导致的法律制度、法治文化差异使得参考价值有所折损,但是可以对其内容进行辩证看待,借鉴其中所使用的微观操作层面的方法,如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进行有选择的参考学习。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由于本研究以近年来依法治国建设的推荐情况为背景,集中关注我国法治新闻在主题、立场、修辞等方面的变化,因而需要对法治建设情况和政治制度背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较为科学的认识储备,因此首先需要展开对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因为需要对法治新闻转型情况做讨论分析,所以本研究选用自2022年全面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后至2022年五年内《法治日报》要闻版的稿件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需要形成一定的社会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储备,包括对样本进行收集、抽样、归类、编码、解码等,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利用学校的文史材料和权限资源;接下来,要着重在中国知网等文献汇总网站或网络知识库进行搜集相关文献、专著等材料,梳理相关专题研究的逻辑脉络和理论成果;然后,运用中国知网《法治日报》汇总数据库对五年内的该报纸要闻版新闻报道进行搜集,获得进行研究的客体样本材料;关键一步是运用各类适用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程序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等编码解码活动。最后,作为一门基于新闻传播领域理论而展开的研究,还必须强调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基础,需要根据自身的新闻学专业知识对课题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选择可以作为支撑的理论观点,进行最终也最重要的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论文等最终成果。

5. 参考文献

[1] 文艺. 浅谈法制新闻传播效果的体现及报道形式的变化[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6(14):118-119.

[2] 薛朝凤. 法制新闻话语叙事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 理论导报. 关于法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妙喻 [j]. 理论导报 ,2020(12):56-58 6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