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全球城市化在社会发展中是最具有变革性的趋势[1],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系统内部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外部具有多元扰动因素[2],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包含地震、台风、风沙尘暴、洪水等自然灾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人类活动灾害;社会矛盾复杂化、人口过度膨胀、金融危机和基础设施滞后等城市问题,这些灾害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2022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的特大暴雨灾害。此外,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将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城市的联系由各自独立的状态转变为关联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可能会辐射危害到周边区域甚至全球,像近期的新冠疫情和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城市韧性出现并开始广泛被运用至城市研究之中。通过对城市韧性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城市韧性数值决定了城市在灾害中的表现和恢复能力,建设韧性城市对提高区域整体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各类突发灾害的挑战,传统城市管理思路和治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城市的快速和现代化发展,面对日益紧密的城市发展,城市韧性从动态演进和社会发展各方面为城市应对不确定性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新思路。城市韧性作为新的城市治理和规划方案得到全球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的认可。具有较强韧性的城市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危害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推动着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跨区域合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和相关理论综述。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相关理论国内外综述。第二部分介绍城市概况,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选取24个指标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权重计算,为后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三部分时空分析。通过第二部分的数据做支撑将苏州各区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异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城市韧性的因素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和对策。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结合本文的不足之处,对今后关于城市韧性的研究进行展望。
2.2.预期目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熵值赋权法、综合指数法。
文献研究法。对城市韧性理念、城市韧性研究框架、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空演变和地理探测器等相关分析方法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整理收集,然后对其进行归纳,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4. 参考文献
[1]jouni korhonen and juha-pekka sn#228;kin. 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and eco-efficiency incomplex adaptive energy system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120 : 83-92. [2]徐耀阳,李刚,崔胜辉等.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j].生态学报,2018,38(15):5297-5304. [3]seyedmohsen hosseini and kash barker and jose e. ramirez-marquez.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easures of system resilience[j]. reliability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16, 145(jan.) : 47-6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