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内生细菌2P对水稻白叶枯病害的抑制及机制初探开题报告

 2023-02-16 09:37:3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1.实验背景及实验意义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冈县发现,目前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它在水稻的全生育期内都会发生危害,其中苗期,分蘖期危害最为严重[1]。

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脉上,最初是在叶缘上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后在叶缘一侧或两侧或者沿着叶脉发展,形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色病斑,病健交界明显;数日后病斑转变为灰白或黄褐色,叶片向内卷曲,稻田整体呈现枯槁色[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在分离水稻白叶枯病菌时,分离得到水稻紫色内生菌,可一定程度抑制白叶枯病害的发生。

现在主要对紫色内生菌2p抑制病害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研究内容:1.探究紫色内生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相互作用,2p对xoo的生长有无直接或间接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方法1.菌株培养:将菌株活化于抗生素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

2.水稻种植:于室外条件下进行水肥管理。

3.2p菌对水稻致病性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本实验主要实验对象2p菌是在分离白叶枯病菌时分离出的一种新的水稻内生细菌,对白叶枯病病原菌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

同时,2p菌易于培养,菌落颜色鲜明,易于分辨,在研究中可提供较大的便利。

近来,利用生防细菌对植物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是当前一个热点研究问题,通过个体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dna等指标进行鉴定,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等pgpr、放射性土壤农杆菌和巴氏杆菌等,它们大部分从植物根际分离,通过对植物根际的保护防止病原菌从植物根际中侵入,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了解2p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水稻中主要存在部位,定殖机制。

测定2p菌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初步分析其生防活性。

成功筛选2p菌生物膜培养基,明确其生物膜表型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