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计量经济学传入我国3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计量经济模型的构造和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因为它能给出有效的关系结构,并考虑到各种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对有关的经济变量做出相互一致的分析、预测和评价,适用范围之广泛,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希望通过这次将计量经济学与大众化的幸福感研究结合起来,也能为其它的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借助微观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构建模型分析幸福感对健康指数的影响。
2.关键问题:数据收集与整理问题;模型结构形式的选择设定问题;时序序列自相关的检验问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问题。
3. 写作提纲:首先研究课题背景,然后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是理论研宄与健康`指数与幸福感模型构建,获得实证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展望。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幸福感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研究对象涉及从少年到老年的整个年龄段、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相关人员、从小学生到博士后的整个教育对象。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论文上万篇,专著近百本。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 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论。
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晚了国外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根据中国知网的初步的词频统计量发现,至今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论文已有 11 900 余篇。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当全面,涉及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教师、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也有涉及;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以研究对象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类;
2. 找出并基本解决微观计量经济学在幸福感分析中的问题;
3.构建健康指数模型并将其与幸福感联系起来;
5.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5- 47.
[2]王少平,李子奈.赫克曼与麦克法登的科学贡献———解读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j].统计研究,2001(4):41- 45.
[3]常云坤,马晓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及经济学的发展[ j].经济学家,1999(5):85- 8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