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流入地购房意愿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4 21:52: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在进入流入地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个住所安顿下来,只有安顿下来才能逐步融入流入地社会生活之中,同时政府才能有效地预防并减少他们的失范行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才能得到维持。若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则容易引发犯罪行为,且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正因如此,学术界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一些学者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社会结构是如何对住房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并将住房消费结构置于中国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中,探讨再分配机制到市场机制的转型是如何影响住房消费的。有些学者探讨流动人口的住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农村流动人口的住房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快速改善,但流动人口在城镇居住呈现以下特点:住房面积狭小、居住条件较差、房内设施破旧、房屋拥有率极低以及住房的安全性较差。还有些学者从实证角度对农民工购房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农民工个体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户口类型以及受教育程度、职业转化、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以及农村土地情况等。纵观已有研究,农民工住房相关领域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流入地及流出地的差异对比研究农民工在流入地购房的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探讨农民工城镇购房的现有研究文献,大多已有文献主要关注农民工“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或“是否愿意留城、进城落户”,对于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差异性缺乏探讨。现有文献主要探讨农民工是否愿意留城,研究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却不多,而且研究地点不是流出地而主要是流入地。本课题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文章主题—-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异与农民工在流入地购房意愿的关系研究。分别是(一)从不同级别的城市流入同一城市的差异的分组研究。(二)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影响研究。(三)地理距离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四)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对在农民工流入地购房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边燕杰等(2005)通过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城市住户的分析,了解到不同职业阶层在住房产权、房屋面积和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2000年,72%的城市居民拥有住房所有权,比1990年的24%增加了48%。城市居民在产权拥有率、购房租赁比、购房能力(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住房面积和房屋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管理精英和专业精英的家庭所拥有的住房面积往往更大、质量更好。[1]

2.王茂福等(2015)采用CSS2011调查数据,考察农民工经济地位预期、社会保障参与度对其城镇购房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从经济地位预期层面来说,农民工经济地位预期提升,对其城镇购房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经济地位预期下降则对其城镇购房有负面效应。从社会保障参与度来说,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与度越高对其城镇购房意愿有显著提高效应,同时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与度在经济地位预期与城镇购房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综合来说,经济地位预期和社会保障参与度对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民工购房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对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购房行为没有显著影响。[2]

3.戚迪明等(2012)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考察农民工城市职业流动对其城市定居意愿的关系,主要发现包括以下两点:(1)农民工城市职业的流动显著地影响其城市定居意愿。农民工职业稳定性与定居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以后,工作越稳定越有利于其城市定居决策,这也验证了农民工在务工城市定居的要素之一就是能够获得较稳定的工作。(2)通常认为农民工在城市职业的经常变动不利于职业经验的获得与积累,进而影响其职业向上流动,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则不利于农民工当地社会关系的积累,因此都会影响到城市定居的意愿。而在该研究中职业流动率和职业流动类型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3]

4.梁航(2018)从政策的视角论述农民工住房问题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提供政策方向。通过对政策执行约束条件的分析得出:农民工住房政策的逻辑起点不是农民工住房质量,而是附加在户籍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研究认为农民工住房问题本身无法作为良好的政策问题纳入中央政府决策范围,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并允许农民工有条件地享受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或直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都不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最优政策,但作为渐进的决策途径,还是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矛盾的,政府应当制定改革户籍制的长远目标,并在此框架下坚持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城乡一体化。[4]

5.吴兴陆等(2005)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城市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多的发展机会对农民工产生巨大的迁移引力,而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农民工受自身素质条件的影响,在城市就业与相对较低的职业层次,不具有城市居民的社会身份等,由此产生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斥力,加大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此外,农民工的迁移决策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和在城市打工时间等个人特征直接相关。[6]

6.刘玉(2008)指出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现阶段东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县内、市内和省内流动比重较大,流动距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未来沿海吸纳流动人口的优势仍将持续,但比重会逐步降低。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局面,西部地区将加速人口外迁和向宜居城市集中,东北地区伴随着产业复兴与区域振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口流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7]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11.1 完成选题工作

2、2022.11.29前 完成开题工作

3、2022.3.13前完成初稿和论文中期检查

4、2022.4.30前 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2022.5.22前完成论文答辩

撰写方案:

首先,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对其研究方法、角度和结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具体了解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内涵,然后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根据设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参考收集的相关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最后,根据上一步的结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对于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计主要集中在建议对策部分,因为各个建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内在的错综复杂的关联对于解释清楚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在现有文献的对策基础上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新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些都将是写作过程中的挑战。

5. 参考文献

[1] 边燕杰、刘勇利:《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 王茂福、杨哲:经济地位预期、社会保障参与度与农民工城镇购房意愿,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2)

[3] 戚迪明、张广胜:《农民工流动与城市定居意愿分析———基于沈阳市农民工的调查》,载《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4期

[4] ]梁航:《市民化视角下农民工购房意愿研究 ———基于 CLDS2016 数据的分析》[J].荆楚学刊,2018,05

[5]丁富军、吕萍:《转型时期的农民工住房问题》,载《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1期

[6]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7]吴兴陆、亓名杰:《农民工迁移决策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探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8]Weiping Wu. Migrant Housing in Urban China[J].Choices and Constraints Urban Affairs Review Steptember,2002,38:90-119

[9]Simon, Herbert A.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Volume 1:Economic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M]. Press of MasschusettsInstitude of Technology,198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