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的资金和分配流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商业银行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而如何及时的进行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以及防控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同益加剧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不断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现代商业银行受到的金融市场坏境的冲击变得更加多变和复杂:一方面,随着利率管制逐渐放松,金融市场对利率、汇率变化的敏感程度不断加大,使得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断出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相互交织,对银行经营造成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商业银行纷纷采取金融创新作为竞争的手段,以求得吸引更多的客户,占据和扩大市场份额。但是各种新金融产品的产生及新业务的发展,不知不觉中使得银行面临了更多的潜在风险。
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同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而临的各种风险逐渐加大,一个银行是否具有高效稳健的内部控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对整个银行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能力,来面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环境变化的挑战,有效的控制银行业趋于扩大的各种风险。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所谓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范经营风险、保证自身的稳健运行和发展,对银行各职能部门及内部各层员工的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制约、管理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多发性、连带性与易于扩散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必须努力做到事前防范,其制度体系和控制程序必须建立在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并广泛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和预测技术。
衡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仅要考察内控制度是否全面、科学、完整,内部控制要素是否齐备,还要看内控制度运作的环境是否有利以及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功能发挥是否有效。所以,在设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时,必须兼顾完整眭、系统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James Roth、Donad Espersen(2004)提出了一种有助于落实SOX法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并对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目标、会计报表认定目标等进行了描述和评价。Schwartz(2006)从成本效益出发,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从构成要素出发设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了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如何利用COSO报告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Guput(200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层并不是认为COSO报告是一个很好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没有把COSO报告作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框架。
虽然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学者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立勇(2004)提出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数学模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赵东方、张莉(2005)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构建中,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应该包括防卫性指标、建设性指标、一般性指标。王素莲(2005)认为评价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应该是设计和执行两方面,对于如何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者认为应该通过对要素赋值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王海林(2008、2009)将工程管理学的CMM思想引入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骆良彬、王河流(2008)主要提出了层次分析法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基本理论
5. 参考文献
[1] peterson, m,rajan, r.g. the benefits of firmcreditor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49) :3-37 .
[2] sba. white paper of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6-2008) .th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12, (53) :8-26 .
[3] a.sinan cebenoyanphilip e .strahan, risk management,capital structure and lending at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mp; finance. 2004,(28):19-4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