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益信托开题报告

 2023-01-14 12:52: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益信托是我国由法律所规定的管理公益事业捐赠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是以将来不特定受益人的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立的特殊形式的信托。在监察制度的保证下,公益信托对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的构建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但是,公益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公益信托的设立存在制度混乱、干预偏多、成本过高、登记机关缺位等诸多问题,这些均不利于我国公益信托事业的规模发展。

自从2011年6月份#8220;郭美美炫富事件#8221;为导火索的一系列网络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慈善组织的诚信形象岌岌可危,事件的背后也暴露了我国公益事业组织模式和结构的缺失。现如今亟需完善的公益信托来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公益信托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特殊信托,在发展公益事业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及特点,但是现如今在我国社会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基金会的设立门槛较高,手续繁琐,以及现有的信任危机,导致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现推动新的公益事业组织形式--公益信托的发展正是目前社会所需,以此来弥补基金会不足,重塑慈善组织形象。

为了使公益信托更好更快地发展,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有:

1、法律制度设计的不足。

2、税收激励措施的缺失。

3、公益信托认定范围较窄。

4、没有与现有慈善事业立法进行有效衔接。

5、信托文化宣传不到位。

6、运作模式单一

写作提纲:

1、公益信托的定义。

2、分析我国公益信托的优势和特点。

3、提出我国公益信托发展存在的问题。

4、分析我国公益信托发展缓慢的原因。

5、借鉴国外慈善信托成功案例,提出解决我国公益信托发展问题的途径。

6、结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The Charities Bill(2004),对信托目的作了详细的界定:慈善机构是为了公共利益服务。

赵廉慧(2010)提出,:信托收益的课税对象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实质,较为合理的做法是谁实质上获得了信托收益,谁就应该成为课税的对象。

Lord Macnaghten(1891),将法律意义上的公益目的概括为四类:即救济贫困、促进教育、倡导宗教和其他任何有益于社会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徐迎春(2003),提到公益信托作为为他人利益管理财产的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与完善,已经逐渐成了英国法律对世界法律园地贡献的一朵奇葩,凭借灵活的管理财产手段、对受益人权利的全面保护等优势,成为许多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进程中纷纷引进的重要制度。

潘耀明(2007)指出,我国《信托法》规范的公益信托关系较为狭窄,只能规范以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为主体的信托关系,对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的信托关系却无能无力;因此不应仅仅从主体着手来完善《信托法》,应当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着手以便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混业趋势下清晰定位自己。

王天恩(2007)指出,截至目前我国公益信托业仍然未走出发展困境,即存在主营业务比较匮乏、监管过度等问题。由此提出信托业发展战略,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制度优势、本土化的理财业务、完善信托立法、培育我国的信用体系、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李克强(2014)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落实和完善公益性捐赠减免税政策,推出更多鼓励慈善的措施。以扶贫济困为重点,引导公众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推进慈善信托等试点。即在试点公益信托后,慈善信托即公益信托将步入常规化、制度化。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公益信托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3、分析国际公益信托发展的优势及特色

4、公益信托发展缓慢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5、结论。

二 研究计划进度

1、本学期放假前(2022年1月),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其中必须有一定数目的近三年的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为撰写论文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2022年4月21日前,翻译一篇与本论文相关的外文原版材料,翻译稿必须方格纸手写,并复印原文(注明作者、出处、年号)。同时确定详细的写作提纲。

3、2022年5月13日前,按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4、2022年5月27日前,定稿打印;确定答辩资格。

5、2022年6月4日左右,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 O#8217;Halloran K, Lowndes M M, Simon K W. Charity Law and Social Polic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Law Relating to Charities [M].Berlin:Springer,2008:19.

[2]Morgan G, Fletcher N J.Mandatory Public Benefit Reporting as a Basis for Charity Accountability:Findings from England and Wales [J].Voluntas.2013. 24:808 .

[3]王建军,燕翀,张时飞.慈善信托法律制度运行机理及其在我国发展的障碍[J].环球法律评论.2011(07).

[4]郝琳琳.信托所得课税困境及其应对[J].法学论坛,2011(5):150-155.

[5]范健.中国金融业商事信托法制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商法年刊.2010(2):35.

[6]胡卫萍,杨海林.我国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的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12(7):175-180.

[7]王金东.英美慈善信托法制制度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8]刘光祥.公益信托的海外制度借鉴[J].金融博览.2014(12):59-61.

[9]徐孟洲.论我国公益信托的设立[J].广东社会科学.2012(5).

[10]杨新.我国公益信托发展问题研究[J].财政与金融.2014(16).

[11]杨道波.慈善法中的公益--基于英美法的考察[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

[12]何宝玉.信托法原理与判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13]窦冬辰.公益信托中近似原则的比较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02).

[14]王忠.我国公益信托发展受阻的法律分析[J].特区经济,2006,(09).

[15]江平.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J].法学.2005.(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