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互联网金融持续火爆的今天,人们广泛运用第三方支付、网络银行,互联网金融如今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产生了积极地作用,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新思路,显然,互联网金融为我国实现长久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如今互联网与金融深度结合的大势所趋之下,互联网金融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2、研究意义:农村居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在当前我国重视乡村振兴的局势下,农村居民的消费值得关注。同时,农村居民其本身具有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等特殊属性,这些特殊属性对其消费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值得特殊关注。
3、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金融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对于农村居民这一消费群体单独的研究较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写作提纲:
1、引言
2、写作背景和文献综述:陈述本文的假设和相应的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张李义、涂奔(2017)利用信息熵方法,通过面板数据研究互联网金融及各领域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和结构的差异化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马德功等(2017)设置虚拟变量将互联网消费金融引入模型,发现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够正向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李薇、朱婷婷(2018)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实证证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与互联网发展指数促进居民消费并提出相关建议;战明华、张成瑞、沈娟(2018)通过构建特定系统中的一般均衡模型等手段,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与传导效果;朱亚丽(2018)利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融资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吕建黎(2018)证明了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方支付规模均对网购市场交易额产生正向影响,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另外还提供了有关启示;马咏昕(2019)以服装市场为例,采用2013-2017 年网络购物的服装市场规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可以量化分析的多元线性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标准误差、残差分布与p-p频率图进行分析。说明了网络购物的服装市场规模与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线性相关,而且随着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加,网络购物的服装市场规模也随着增加;段辉娜、王雪梅、孙敬怡(2020)指出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居民总体消费水平提升,促进生存型消费支出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增加,抑制享受型消费支出,且对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边际消费倾向起到依次递增的提升作用;罗晨(2020)并通过str模型、动态面板、面板var实证检验了互联网金融促使居民消费行为模式升级变迁,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武倩和张青龙(2021)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分类从而构造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指数并构建了var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发现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规模的扩张在前期会极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最后趋于稳定的长期效应。
国外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10前,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
2022年1月10日至2022年1月20日,采集数据,阅读相关资料文献
2022年1月20日至2022年2月20日,完成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武倩,张青龙.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21(12):49-52.
[2]段辉娜,王雪梅,孙敬怡.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7):48-52.
[3]马咏昕.互联网金融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服装业为例[j].消费导刊,2019(15):6-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