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允价值会计又称市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在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今天,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不能对计量对象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而公允价值会计更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资产、价值、经营能力及效益盈亏,向投资者和使用者提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且能够被认可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会计,有利于真实明确地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效果,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用性和相关性,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因此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在1998年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2006年将其重新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被逐步地推行运用,使得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国际差距越来越小,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脱节、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制度上的问题。因此我选择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公允价值会计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出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改革与重塑的方法,以加快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紧跟国际步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将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以及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影响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的意见及措施。
研究内容:
一、研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允价值的基本思想最早由canning提出,他通过对资产进行定义、计价以及确认资产价值变动损益,形成公允价值的雏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公允价值在国际中获得了很多的运用。美国会计准则(fasb)在1991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初始定义,随后对概念不断完善。2006年9月发布的最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规范,提高了会计的一致性、相关性、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iasb)会在1996年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一直致力于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统一,2011年5月,在长期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准则的发布,标志着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式的统一和规范,使得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和研究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对而言,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是在1998-1999年提出公允价值会计运用的具体会计准则,在准则中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随着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目前已满足目标要求,符合了资产计量的定义,同时符合了会计计量基础,也适应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市场状况不够稳定,不可控因素较多,并且没有足够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内幕交易和操控利润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革与重塑。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2022年11月27日前: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确定选题;
(二)2022年1月6日前:在搜集并阅读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归纳,写出开题报告;
(三)2022年2-3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著作和资料,仔细的阅读资料,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水平和状况,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并写出论文提纲;
5. 参考文献
[1] 张伟娟,张雅娟.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4,(12):175-176.
[2] 赵若男.新阶段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3):257-259.
[3] 葛春艳.新准则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