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加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一国科技甚至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本国发展的首要任务。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8220;教育第一#8221;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进一步指出,#8220;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8221;。而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教育均衡不仅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大,对提高国民素质,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例如,教育支出虽然在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却仍旧无法保证质上的提高;与发达国家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较大等。因此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必须要优化财政教育支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
(一)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规模:目前世界各国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指标是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4%。2012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09%,终于实现了目标。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三级教育、城乡和地区间教育支出的分配情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状:李印惠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支出结构角度分析》一文中提出,由于经济发展政策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以地方为主的财政教育支出体制与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最终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东部投入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教育投入最少。程瑞媛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2013》1995年到2013年的财政教育支出、财政支出、gdp、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其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问题:王铮和申来津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地区间不均衡的现象,教育财政支出应加大向西部地区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中部与西部地区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王善迈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教育财政资源在城乡、地区以及居民间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伞楠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合理,我国财政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我国教育总经费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策:伞楠认为对不同的教育阶段要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政策,首先要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如中央和地方可以制定相应的资助标准和资助资金,发展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其次要完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如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发展,并且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预算制度。李印惠提出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想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的建议通过健全学生各项教育贷款与补助制度、奖学金制度等方面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倾斜力度。董俊杰指出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提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要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才是根本,只要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并且应逐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0日,确定论文选题,向指导老师征求论文写作意见。
2、2022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按照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初稿,交老师审查,1月18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1月18日至2月27日,收集相关资料,提交论文大纲,最后定稿。
5. 参考文献
[1] 陈朝旭. 政府公共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 财政问题研究,2011,(2):85-89.
[2] 许庆,谢童伟. 我国农村教育差异及收敛速度研究--对31个省 ( 市) 面板数据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7) : 10-13
[3] 谢童伟,张锦华,吴方卫. 中国教育省际差距收敛分析及教育投入体制效应评价与改进--基于31个省 ( 市)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当代经济科学,2011,(7) :31-3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