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开题报告

 2023-02-04 21:52: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理论意义: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常用人口城镇化率表示,即一个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的提高反映了人口向城镇逐步集中的过程。但是对于人口城镇化质量,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尚没有系统理论阐述以及完整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因此,对于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帮助人口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更进一步巩固自己。

现实意义:2014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列为规划目标。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区的主要省份之一,自2015年被选作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份以来,实现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2018年末,江苏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61%,比全国平均水平(59.58%)高出10.03%,同时也远远超过了规划中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60%左右的目标。江苏省2019年发布的《江苏省政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下一阶段要继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落实国家战略的同时提升江苏省竞争力,推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重难点已然不在于提高人口城镇化率,而是如何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因此,研究人口城镇化质量能够帮助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

二、关于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常用人口城镇化率表示,即一个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的提高反映了人口向城镇逐步集中的过程。而关于新型城镇化以及人口城镇化质量,国内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郭叶波(2013)提出,从构成要素来看,城镇化质量可划分为人口城镇化质量、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周丽萍(2011)具体分析了人口城镇化进程,认为人口城镇化质量应是农民向市民转化、全体市民再城镇化的程度,具体表现在数量和层次两个方面,即人口城镇化数量的适度和对人口城镇化不同层次发展阶段的包容。

檀学文(2012)从国人家庭的角度出发,将人口城市化质量定义为稳定城市化,即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呈现出来的连续的、无障碍的、不可逆的城市化过程。稳定城市化包含两层含义:迁移过程的稳定性和迁移的家庭完整性。

而根据对我国城镇化具体过程的分析,吴业苗(2017)指出我国人口城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农民进城打工和市民化,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职业非农化的过程,更是全体城镇居民包括新迁入城镇的居民和原居住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吴煜、李永浮(2019)也指出,中国城镇化应包含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陆大道、陈明星(2015)则指出,我国可以根据具体条件更加灵活地发展城镇化,许多地区可以通过建设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的新农村来更好地推进城乡统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月10日之前,提交开题报告。

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以近三年核心期刊中与本选题紧密相关的文章为主,不少于15篇),将其观点概括整合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论文题目、基本研究方法(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及具体研究工具)和基本思路。上述内容均在开题报告中反映。开题报告需提交打印稿及电子稿。

2.2022年4月15日之前,提交论文提纲和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郭叶波.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

[2] 吴业苗.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实现条件[j].城市问题,2016(9).

[3] 辜胜阻,曹冬梅,韩龙艳.“十三五”中国城镇化六大转型与健康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4):6-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