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开题报告

 2023-01-15 15:08: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网络金融的发展是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也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网络金融日益普及的今天,上千家金融企业滋生,网络金融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以后加入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专业的学生,我有必要准备把握未来金融行业的走向,网络金融是新新行业,在发展之初不可避免要面对很多风险和未知因素,为了保障网络金融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了网络金融可以走进更多家庭并为之理解接受,我们很有必要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时刻把握变化的趋向,了解风险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并且适时采取有效可行的监督管理方案,来保证网络金融的相对安全,是我选题的理由。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 e -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 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p2p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网络金融作为虚拟化的金融模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并且具有很大风险性的。当下,我国互联网的安全还没有大程度的得到保障,互联网的安全性也没有被一些年长的人所理解接受,加上年末国家提出的对网络金融的监管细则,这个行业将面临大洗牌,以此导致很多不正规的网络金融企业跑路,继而引发群众对这个行业的恐慌和惧怕。我所要研究的就是以p2p为例的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

拟解决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于1971年创立的nasdap系统,标志着网络金融这一全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进入到实际运营。1995年10月18日美国3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8220;安全第一网上银行#8221;,预示着网络金融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7月3日,西班牙uno-e公司同爱尔兰互联网银行第一集团正式签约,组建业务范围覆盖全球的第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uno first group。两家公司跨洋重组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络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从网络银行到网络保险,从网络个人理财到网络企业理财,从网络证券交易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银行走向成熟,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子货币和网络支付开始受到青睐。网络金融已相对成熟、完善、并初具规模;网络金融的服务多元化、全能化、综合化,内容集成度相当高而且创新频繁;网络金融业之间竞争激烈,消费者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网络金融业的参与主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信用卡公司、纯网络银行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代来临。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金卡等一系列#8220;金#8221;字工程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建成了金融卫星通讯网络和中国国家金融数据通信网等金融骨干网络。基于这些主干网,中国人民银行和各个商业银行先后建立起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和网络联行系统。国内大部分城市中,本地清算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对公业务系统、银行卡自动处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一个集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监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正逐步跨入网络金融时代。

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较完善的通信网络系统。中国银行于1996年10月率先开始网络银行服务。2000年6月29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国内12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全面开通,正式开始对外提供发证服务。我国的网络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网络硬件条件不错,软件开发方面也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大多数公司经营管理的标 准化程度不高,随意性较大,使得应用效率偏低。但少数公司对网络化建设和应用的比较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网络金融的发展及种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庆庚.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