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开题报告

 2023-01-14 12:52:1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银行业务,传统的银行业务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西方商业银行开拓了信托业务,并且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相对国外商业银行的环境和成熟运作,我国各银行目前在中间业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法律和政策在银行信托业务的规范上比较滞后,对信托的业务开展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我国银行在信托业务开展上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而无论是社会上客户还是银行本身对信托业务的重视都不够。加之开展信托业务的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对业务不够熟练,认知不够到位。这些都导致我国各银行虽然在良好的契机下但业务开展情况不够理想。

因此对信托产品的流动性进行相关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课题先从信托业务的概念入手,列举信托业务的种类,概括信托产品的特点,梳理分析我国银行信托业务的发展状况以及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情况。将国外成熟的经营模式作对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分析我国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是在英国#8220;尤斯制#8221;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几个世纪了。但是,现代信托制度却是19世纪初传入美国后,在传入美国后信托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的。美国是目前信托制度最为健全,信托产品最为丰富、发展总量最大的国家。信托业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代信托行业最早伴随改革开放萌生,对于弥补我国传统单一的银行信用的不足,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引进外资,拓展投资渠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于信托产品流动性的问题,夏韵秋(2013年)研究指出信托产品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不仅会影响到信托公司的产品发行以及信托产品的投资者的收益,甚至会对未来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对目前信托产品市场的流动性机制进行剖析后,归纳分析了各流动性机制的安排、特点、效率以及监管特点,得出不同的信托产品适合不同的流动性机制安排。

关于我国信托流通发面的不足,王天恩和肖珊珊(2007年)研究指出中国信托业从恢复到现在,仍然未走出发展困境,提出了中国信托业摆脱困境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的理财业务,完善信托公司治理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信誉体系,适度放松管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学者郝军、李新路、周明(2006年)研究指出流动性是信托和约的首要条件,制度障碍导致的经济资源不能够自由流动是造成信托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和效率损失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我国信托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修改、完善《信托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制度性建设是发展我国信托业的根本措施,同时,完善市场机制,从产品、信息、流通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也是促进我国信托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计划:

1、2022年12月15日前,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

2、2022年1月10日前,确定论文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朱圆. 论信托的性质与我国信托法的属性定位[j]. 中外法学,2015,05:1215-1232.

[2] 王天恩,肖珊珊. 中国信托业的困境与战略选择[j]. 当代经济科学,2007,02:52-56 126

[3] 夏韵秋. 信托产品流动性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